【資料圖】
北京雨燕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福娃“妮妮”的原型,是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首個數(shù)字形象。它們十分擅長長距離飛行,除繁殖期間進入洞穴產(chǎn)卵、孵化和育雛外,其他時間幾乎不落地
每年4月至7月,在北京前門、天安門、故宮、景山、頤和園等地,常見一群群燕子在古建筑間飛舞,這種燕子被老北京人親切地稱為“樓燕兒”,學名北京雨燕。
小小的北京雨燕可不簡單。它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福娃“妮妮”的原型,是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首個數(shù)字形象?!渡锒鄻有怨s》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的中國宣傳片中也有它矯健的身影。北京雨燕已經(jīng)成為北京乃至中國的一個熠熠生輝的文化符號。
這種鳥有什么特別之處?作為夏候鳥,北京雨燕每年7月下旬離開北京,飛越內(nèi)蒙古,跨越天山山脈;再繼續(xù)飛越紅海,最終到達非洲南部越冬,次年春天再返回北京,長途往返飛行約3萬公里。它們十分擅長長距離飛行,除繁殖期間進入洞穴產(chǎn)卵、孵化和育雛外,其他時間幾乎不落地,在空中進食、休息、交配。飛行時,北京雨燕又窄又長的翅膀充分展開,形成一條弧線,飛行速度最高可達48米/秒。北京雨燕血液中高含量的血紅蛋白,使它們在飛行時能維持體內(nèi)氧氣的供給。
北京雨燕的飛行也很有特點。因為腳趾短小,且都朝前生長,這種特殊結構讓它們無法抓取樹枝棲息或是在地面上行走,而是更適合懸掛或攀附在懸崖峭壁、建筑的縫隙中。一旦落地,不借助外力很難起飛,要從高處向下俯沖,扇動翅膀才能飛行。
作為著名古都,北京擁有城樓、箭樓等眾多古建筑。這些建筑中梁、檁、椽交錯,形成了一個個人造“洞穴”,有利于北京雨燕繁殖后代。近年來,除了古建筑,北京雨燕也在各種新式建筑中尋找新家。北京市民驚喜地發(fā)現(xiàn),在天寧寺橋、國貿(mào)橋的橋洞下,就出現(xiàn)了北京雨燕上下翻飛的身影。
北京雨燕的喙很短,不像其他鳥類用喙去“捉”蟲子,而是在飛行中,張大喙讓飛蟲“自投羅網(wǎng)”。一只北京雨燕一個夏季可食蟲約50萬只,包括大量蚊、蠅、虻等,故而農(nóng)諺有“燕子田野飛,五谷堆成堆”之說。
優(yōu)美的外形、堅韌的品格,這樣的北京雨燕,贏得了很多人的喜愛。
(作者郭 耕為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,記者施芳采訪整理)